用案例详解HBase二级索引的设计
索引的本质就是建立各列值与行键之间的映射关系
如(图1),当要对F:C1这列建立索引时,只需要建立F:C1各列值到其对应行键的映射关系,如C11->RK1等,这样就完成了对F:C1列值的二级索引的构建,当要查询符合F:C1=C11对应的F:C2的列值时(即根据C1=C11来查询C2的值,图1青色部分)其查询步骤如下: 1. 根据C1=C11到索引数据中查找其对应的RK,查询得到其对应的RK=RK1 2. 得到RK1后就自然能根据RK1来查询C2的值了 这是构建二级索引大概思路,其他组合查询的联合索引的建立也类似。 有两个列族,其中一个是列族INDEX,其并不存储任何的数据,仅仅是为了将索引数据与主数据分开存储(因为在HBase中同一列族的数据会被压缩在一起存储),索引数据的行键格式为:RegionStartKey-索引名-索引键-Rowkwy,其他RegionStartKey就是出发点,因为在创建HBase表时就对表根据出发点进行了预分区,索引键为主数据中某列(可能是多列)的列值,Rowkey对应主数据的行键;主数据的行键格式为:出发点-目的地-性价比,所以在存储数据时,同一出发点 目的地的数据默认是按性价比排序的;索引数据的行键和主数据的行键的前缀都是出发点,所以在存储时相同出发点的索引数据和主数据是存储在同一个Region中的,这样避免了在通过索引得到RK后又去其他Region上查询目标数据,提高了查询效率。 数据的查询过程假设查询的条件:
其查询步骤如下:
对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组合查询的二级索引设计如类似。 缺点
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,属 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。 (编辑:平顶山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